一根合格的管线钢管,绝非简单的钢板卷曲。它是精密控制的工业艺术品。从钢板到钢管,制管工艺的每一次进化,都旨在锻造更坚固、更可靠、更经济的管道躯干,核心战场在于成型与焊接两大环节。
1. 成型工艺的演进:从连续到精准
早期制管采用连续成型,钢板像带子一样被逐步弯成圆管。这种方式效率高,但成型应力分布不均,管口圆度精度较低。现代大口径干线管普遍采用UOE技术:
U(预弯):将钢板边缘预先压弯,为后续成型奠定基础。
O(成型):在巨大的O型压力机下,将钢板一次压成圆形。
E(扩径):用液压扩径器从内部将钢管整体扩张1%-1.5%。
UOE工艺的灵魂在于“扩径”。它一举三得:消除了成型和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;使管体尺寸精度(圆度、平直度)达到极致;对焊口进行了“预检验”,任何隐性缺陷在扩径的考验下都会暴露。此外,对于更厚壁的钢管,JCOE工艺则像折纸一样,将钢板逐步压制成型,灵活性更高。
2. 焊接技术的对决:单丝与多丝的较量
钢管的纵缝焊接是保证强度的核心。埋弧焊(SAW) 是绝对主力,但分为:
单丝/双丝埋弧焊:传统可靠,但焊速相对较慢,热输入较高。
多丝埋弧焊(如四丝、五丝):这是现代高效制管的标志。每根焊丝有独立电源和参数,分工协作:前导焊丝负责深熔、后续焊丝负责填充盖面。这种技术将焊接速度提升了数倍,且热输入更可控,焊缝性能更优,尤其适合高钢级厚壁管的生产。
高精度成型与高效高质量焊接的结合,确保了每一根出厂的管线钢管都是几何尺寸完美、力学性能均匀的合格构件,为构建万里能源长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